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统计学   2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一、货币发行偏多,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当前形势很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去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4.2%,国民收入增长12%;今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更一直保持在20%以上。同时,生产增长的比例也比较协调,去年工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是,工业14%,农业14.5%;重轻工业的增长速度是,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储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但是政府储蓄大幅度地持续下降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严重偏低的政府储蓄与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职责很不相称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 ,今后我国财政改革中 ,应将增加政府储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集权型银行体系严重地阻滞着金融改革的进程,应采取“集权—分权”这一中间模式重组银行体系.其特点是:中央银行总行及其地方分支机构之间保持强有力的控制系统,负责管理辖区内各金融机构;取消专业银行总行和保险总公司,各专业银行和非专业银行不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一方面中央银行要创新间接调控手段,优化组合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要改善金融环境,使中央银行真正享有监控全社会信用活动的职权。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两个侧面,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在人类认识的早期,二者之间的统一是一种原始的、素朴的、未经分化的统一;在近代,启蒙主义精神与科学的理性传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此后在相当长时间里,由于片面强调科学理性的作用,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唯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巨大变革及人对科学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科学的人文化趋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将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运用三大间接调控手段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利率体制等要有大的变动;中央银行作为三大工具的运用者要增强独立性,正确处理与财政、政府、专业银行的关系;专业银行和企业作为政策工具的受动者要加快商业化步伐,增加对政策工具调节的灵敏反应度;金融市场作为政策工具的传导者要继续深化改革等等。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系统信息论张橹对于给定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很多种分析方法,并能得到相应的结论。本文欲运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信息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现实,这将使我们得到一些新的结论,从而有助于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改革推向前进。一、引论:运用信息方法进行经济分...  相似文献   
8.
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特征唐旭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从非市场经济迈向市场经济,成功的金融体系应当怎样构造,这是否可以从台湾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与运作特征中,获得某种启示。一.银行体系形成的特征众所...  相似文献   
9.
浅议资金流量核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虞关涛 《统计研究》1987,4(2):23-28
引言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建立资金流量核算的重要前提,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将因资金流量核算的建立而更加完善。商品经济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和价格,因而可以从微观上搞活生产和经营。与西方国家的商品经济不同,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就是货币经济。货币价值的计划管理简单易行,效果显著。通过价值的计划管理就可能从宏观上调节社会总  相似文献   
10.
金融改革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并受其所处环境影响与制约的。金融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在外部环境中,政治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试图分析政治对金融业的渗透及其在我国的扭曲表现和矫正对策。一、“政治渗透”的概念及原因所谓政治对金融业的渗透是指一国政治对金融业的影响、控制。其程度为“政治渗透力”。这里的政治是指政治意识、政治制度的总和。政治渗透与目前所谈论的国家干预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